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

新流感病例分布@google map

一位美國的生物醫藥(Biomedica)研究者Niman使用google map標示出目前新流感(H1N1,swine flu)新聞報導中病例發生地點,從4月21日蒐集至今,由分佈圖(如下)看起來,目前病例大部分都在美國和墨西哥,部分在澳洲和歐洲,仔細觀察更新時間的話,會發現有擴散的趨勢,不過網站由個人維持,更新的數量和區域可能不甚精確快速,如果能藉由更多人投入更新,必能有更全面的掌握。

紫色標記是確認或可能感染的病例、粉紅色是懷疑受感染的病例、黃色是檢驗後發現是陰性病例,若標記中沒有「點」記號,表示該病例死亡。點一下標記可以閱讀該新聞病例的簡略報導,如下圖所示,在墨西哥裡標記很密集,而且病例死亡(沒有「點」記號)的比例很高。這個網站是從全球之聲新聞報導的相關連結而來(後來發現瘋科技的楊士範也有撰文),該報導提到新流感在網路上形成了討論熱潮。對於公民記者來說,曾被質疑沒有資金來做大規模的專題報導,不過從使用google map作為新流感分佈點的紀錄看來,公民記者有能夠藉由資訊科技來作專題報導的能力,尤其在新流感這種跨國議題中,並非是只有跨國的主流媒體才能深入報導,公民記者也能作追蹤報導。

不能不傾聽的全球之聲(Global Voices Online)

The world is talking. Are you listening?-關於全球之聲
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Online(簡稱GVO)是參與性的媒體新聞發布室,尋找、聚集和追蹤世界性的網路對話(global conversation online),是一個非營利的全球公民媒體計劃。在2005年由哈佛法學院的柏克曼網絡與社會中心成立,當時只是簡單的blog,現在則是全球最大公民網站,網站提供將近二十種語言(中文頁面如下圖)。
全球之聲的主旨是透過公民媒體的有趣觀點喚起注意力,以文字、照片影片和播客(podcast)形式產製各種新聞,使用open-source和免費的線上資源培訓,使公民發聲,並且提倡言論自由和維護公民權利。全球之聲的新聞來自世界各地的blogger(以英文寫作,其他語言則仰賴翻譯),全球之聲的編輯每天會在「全球連結」摘選來自世界各地部落格之橋(部落格之橋收集了世界各地的blog),因文章數量龐大,也歡迎blogger毛遂自薦。



其他網站
除了全球之聲外,還有延伸的宣傳計畫(Advocacy)和發聲計畫Rising voices),前者是建立一個反檢查(anti-censorship)的網絡,以保護blogger的言論自由,後者則是為了傾聽更多來自開發中的國家的聲音和幫助弱勢發聲,製作公民媒體入門介紹,並提供獎助金促進研發公民與線上媒體輔導與學習、建立公民媒體人才網絡。


特別計畫
全球之聲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種語言,是因為全球之聲多語言翻譯計畫的執行,透過翻譯不只將世界各地的觀點傳達至中文世界,也提供主流媒體一個忽略的新聞視角。另外也製作了有關全球之聲日曆,徵求大家將值得注意的日期和事件告訴編輯者,讓大家都能注意到這些事件。

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

Peopo-你的小故事就是我的大新聞

Peopo是「People Post」,也是台語「撇步」的諧音,主旨是在新聞被壟斷、營利下,透過公民自行編寫的新聞,重新尋回公民的新聞自主權。Peopo和公視、華視、原住民電視台的同屬TBS公廣集團,2007年4月30日誕生的Peopo年紀不大,但從多達51集的線上訓練課程,和Peopo全紀錄來看,這個年輕的公民新聞網站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發展模式,竟然Peopo已經有了完整的新手訓練,也有簡潔易懂的畫面和討論區,這篇文章就不寫成教學文和介紹文,就大致說說我自己觀察到的Peopo的特色吧。


Peopo的撇步
在使用Peopo公民新聞網站的同時,可以發現幾個Peopo和其他媒體網站不同之處,Peopo果真有撇步!創造了不同的發展模式。

一、致力透明化
可以從兩個部分來說明透明化,首先是新聞報導透明化,在主流媒體被新聞廣告化或置入性行銷入侵之時,透明化的Peopo沒有公民新聞審核和檢查機制(只有檢舉機制),當然沒有上層的施壓導致報導不公,也沒有接獲線報而來採訪的外來記者作風,只有公民記錄在地觀點,這正好也是Peopo在2008網際營活獎獲獎原因之一,許多公民記者產製了許多貼近日常生活的新聞,從生態環保、社區改造,甚至連無名小站個案「力保過世女友網誌遺物」都被當作新聞報導,從新聞的分類看來,對於公民記者關注更多在地新聞的特點,或許就能略知一二(如下圖,擷取自Peopo)。第二是公民記者透明化,這當然不是指無隱私權,而是強調每個人為自己言論負責,公民記者必須經由身分認證才能申請,對於不適當'的言論、不實的報導是能夠被追蹤的,和一般網路的匿名特性相較之下,Peopo的公民記者在匿名之下卻又透明、真實的多。



二、資源豐富的教育訓練
Mr.6也曾訝異於Peopo大量對舉辦的「教育訓練」,不時舉辦巡迴說明會、實習營、工作坊,聚會比賽,推廣Peopo概念、也推廣採寫攝影技巧和公民記者經驗分享,也有類似e-Learning的online training,蒐集所有教育訓練的影片,學習資源如此豐碩,已能消除公民與專業記者的資訊採用差距,但仍有建議表示,僅有技術教育並不足,應培養深化議題能力,才能使公民新聞呈現更多公共性的報導與分析面向,但在我看來,思想教育的困難點牽涉公民記者的背景,難以用幾堂課就教育成功,即使無法達到思想培養教育,教育訓練的各活動、online training已經超越傳統教室內的新聞教育方式了。



三、擅用網路特性
由網路為平台的Peopo,擅用各種網路科技來充實內容-大量使用影音、使用標籤分類和PeoPo Map,Peopo鼓勵公民記者使用影音記錄新聞事件,會遴選合適的影音新聞到電視台上播出,激發公民記者用影音記錄的動力,也使公民新聞結合新媒體的優勢;另外將部落格的標籤概念運用到新聞中,使分類更加清晰,也能透過標籤雲來了解最熱門的新聞事件;PeoPo Map(如右圖,擷取自Peopo)則是結合google map,使用視覺化方式來區分各新聞事件發生地點,而非單純的列表而已。

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

「公民記者」?「公民新聞」?

在研究公民記者或公民新聞網站之前,我認為必須先來做些我個人對何謂公民記者、何謂公民新聞的定義,當然相關的資訊在網路上非常豐富,從字面上看起來也不難懂,這樣做的必要性在於釐清blog發展的方向,畢竟公民記者或公民新聞在廣義來說就是你、我、我們身邊的事,然而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中,不可能將所有人的意見、每篇blog都放進來討論,因此在探究這個領域前,我希望透過一些人的看法來了解、並提出自己的興趣和關注,以期未來探勘路上不會因範圍廣闊而窒礙難行。


非主流、主觀和實踐溝通的公民記者

公民記者被視為「每位公民皆是記者」的一般定義就不必多提,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網路上提到的三個層面:首先是傳播媒體層面,公民記者被定義為主流傳媒以外的人,或身為主流傳媒的記者,但以獨立身份發聲的人(wiki),既然扯到了傳媒,最常被談論到和記者不同點就是新聞專業度-是否受過訓練、是否遵守新聞報導原則等,即使新聞專業度是公民記者的報導中最啟人疑竇的一點,卻也是特點之一,阿孝札記認為公民記者沒有傳統新聞常規的客觀專業、沒有排除個人觀點,但這就是公民記者的最大價值-多元文化和草根聲音;李怡志更強烈的指出公民記者不該稱作記者,因為公民記者和記者所為不同,沒有記者證、不參與記者會、無法進入官署,但卻不損公民記者在報導上的權益,因為公民新聞不會只出現在需要記者證、出現在記者會或官署裡,以傳播媒體的層面來看,公民記者除了有非主流的標籤,他的作為和傳媒的專業似乎不必有太大關聯。

第二,切入角度層面的定義,公民記者對事件的切入角度是主觀的、有個人利益和貼近自身的,這也是阿孝札記將公民記者喻作土著人類學家(native anthropologist)的原因,這也是和記者的不同點之一,記者是事件的外來者,雖然較客觀,但對事件的貼近和融入程度則不如公民記者。 (如左圖:由街友與社工合作成立的漂泊新聞網,圖片來自:看見殘餚)

第三,資訊傳達的過程,大眾傳播媒體對於新聞資訊只在於「傳遞」,而公民記者則能作到傳遞之外的實踐、溝通,因部份的公民記者身兼社運行動者,因此對於公民記者,我們更能夠期待他們能體現實踐的過程,如黃孫權所說:改變人們集結的方式與共識製造的方式,因為公民記者能透過blog串聯和發聲,在互動之中集合人民意見或凝聚共識,這是傳統單向傳播的媒體無法做到的;Ground Report的創辦人Rachel Sterne創立宗旨,網路讓草根力量發揮-增加參與和迴響(引自MMDays);這也正是全球之聲的主旨:尋找、聚合與追蹤全球網絡上的對話,是對話,不是傳遞。


全民參與的公民新聞

相較於公民記者被清楚劃定出幾個層面的定義,公民新聞的資料則較少,中文維基百科甚至尚未有此條目,即使定義資料較少,不過仍舊能從其中看出公民新聞的特點:公民(公民記者)參與公共事務而製作的新聞。黃浩榮認為公民新聞體現了參與式民主(participatory democracy),甚至是新興的審議式民主(deliberative democracy),強調公民的參與;阿孝札記引用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的定義,指出公民新聞是「由公民蒐集、報導、分析、散播新聞和資訊的積極行動,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獨立地、可信地、準確地、廣泛地、切合需求地資訊」;曾虛白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表示,「公民新聞學」主要論點為視新聞工作者為「參與者」,而不是「旁觀者」;視閱聽眾為「公民」,而不是「消費者」。因此新聞媒體應體認自己的公共價值,發揮自身的公共功能,讓閱聽眾得以扮好公民的角色,善盡公民的責任。 (圖右:台東環保聯盟拍攝官員勘查杉原海灘卻作假,圖片來自:杉原海灘的一場勘察騙局)

公民記者、公民新聞被視為網路發展下推動而蓬勃發展,而公民記者既然被定義作每位公民都能勝任,卻也不可能在探討公民新聞時逐一搜集各大小blog的個人發言,因此在討論公民新聞結合資訊科技時,選擇由特定的公民新聞網站下手(如大綱所列),我所關注的是公民記者如何使用資訊科技,透過公民新聞網站來呈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,希望能在窺探公民新聞這個領域的同時,了解資訊科技對其資訊傳播的途徑和效果。

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

還有什麼值得信任?-為什麼我選擇「公民新聞」的議題

去年年底在一場地下樂團的演唱會中,聽到一則很難忘的故事,樂團的貝斯手說他從小就不相信老師和新聞,他說他國中時因為繳不起暑期輔導費,老師就叫他去B段班,他從此就不相信老師了;高中時經過學運遊行隊伍,看到大學生為了夢想走上街頭發聲,但回家後在電視上只看到新聞報導流氓丟雞蛋,所以他也從此不相信新聞了。

你是否也曾經如此消極的想過還有什麼值得信任,當世界、社會和媒體塑造的規範和價值觀漸漸被瓦解,當電視新聞每台播報的大同小異,當平面新聞都來自一樣的公關新聞稿,當越來越多的新聞影像、文字偏向空洞且腥羶色的內容,當我們看到的、聽到的、知道的都受到媒體控制,然而這個控制並非單只是資訊的處理篩選和再現,而是呈現出另一套政治、商業的操弄,那麼,還有什麼值得信任?公民新聞(Citizen Journalism)公民記者(Citizen Journalist或Citizen Reporter)的概念觀點正欲解決此一問題,無論是強調每個人都是公民記者(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,來自南韓OhmyNews)、或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(People Post,來自台灣Peopo)等,皆訴說了由人們自己來決定如何扮演媒體的角色、決定關注什麼樣的議題、決定發表什麼新聞,就像Independent Media Center強調的「Don't hate the media,create our own media」(圖片引用自: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thedeplorableword/167754670/)。


除此之外,撰寫這個blog的動力之一來自這學期選修的「資訊科技趨勢分析」,課程主旨是藉由撰寫部落格來分析資訊科技,或許有人懷疑公民新聞、公民記者這樣的主題和資訊科技的關聯性,不過在我看來,這正是與大眾傳媒的新聞不同點,也是公民新聞的特點之一:大量運用免費的網路科技(用網路工具說新聞故事,阿孝札記),不論是使用免費blog平台、影音、相片、超連結或podcast聯播等,公民新聞仰賴運用網路等新科技也是可觀察的部分之一。

這個blog是我個人欲了解公民新聞和公民記者的出發點,期許能作為一結合資訊科技的運用實踐公民發聲的介紹、分析性的blog,當然,靠我一己之力必然有很多疏漏或可能產生錯誤的地方,還請各位點閱者不吝指教!

每週大綱規劃

日期

主題

內容

1

4/15

何謂公民記者?

我關注的觀點

2

4/22

公民新聞網站PeoPo(台灣)

網站介紹

3

4/29

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Online(全球)

網站介紹

4

5/6

OhmyNews(南韓)

網站介紹

5

5/13

Now Public(加拿大)

網站介紹

6

5/20

各國公民新聞網站綜合討論

主題2-5各網站綜合討論

7

5/27

巴士外Off the Bus

[報導]景美夜市旁雙胞紅綠燈

事件:為報導美國大選組成的平民記者團、西藏事件

8

6/3

有名的公民記者

獨立媒體-破報的啟示

人:有趣、有名的公民記者、新華社

9

6/10

台灣致力推動公民記者-生命力新聞阿孝、破報黃孫權

由大學實習報找公民新聞異同

如何推動、落實公民記者

10

6/17

公民記者的未來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