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

Peopo、GVO、OhmyNews和NowPublic綜合分析

介紹了四個自認為在各個國家有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(PeopoGVOOhmyNewsNowPublic)後,在預定計畫中要來比較各個公民新聞網站的不同,不過這個比較不分優劣,畢竟這四個公民網站來自四不同國家台灣、美國、南韓和加拿大,經營行銷方式不同、國情文化不同、語言和上網人數的規模也不同,本文章只是希望透過純粹的事實陳述加入自己的評論,並沒有要一較高下的意味囉。

流量分析

Alexa流量分析看來,在每天的流量(包含瀏覽者數量和瀏覽的頁面數量)上,OhmyNewsNowPublic則呈現了較高的點閱率(如上圖所示,紅框框起的網址和線段顏色相同者,表示該線段代表了該網址流量),而Peopo則因流量較低無法進入此統計圖中。

由每天連結的流量來看(如上圖),依然是OhmyNewsNowPublic較高,其中又以NowPublic的流量較穩定,OhmyNews則是在今年一月突然升高,可能是因為今年一月南韓的內閣改組和經濟政策實施,導致流量暴增,但這只是我在google後的推測,無法從網站中找到具體關聯,而GVO則出乎意料外的低於同是英文語系的NowPublic,不知道和GVO的各種不同語言就有不同網址有沒有關係?因為NowPublic雖只有英語,但也只有一個版面,可能因此流量較大,另一方面NowPublic的公民記者數量較多也是流量較大的原因之一,其中相對較低的則是台灣的Peopo,成立時間較短且未有全球化的規劃,使Peopo規模較小。

google trends的流量統計看來,跟Alexa的統計結果相去不遠,


關鍵字、造訪網站分析

不過google trends還有Also searched for(使用者也搜尋了什麼)、Also visited(使用者也造訪了哪些網站)的功能,正好可以把這四個公民新聞網站再做一比較:


其中Peopo的使用者也搜尋了范蘭欽,郭冠英相關的議題,雖然Peopo裡只有兩篇有關范蘭欽的新聞,不過還是可以推測關懷公民新聞議題者也對主流媒體的議題有興趣,此外,使用者也會造訪Peopo的相關網站,如屬同集團的公視網站、同屬公民新聞網站的苦勞網等;而GVO使用者也檢索的關鍵詞grass mud horse就是先前曾被報導的中國草泥馬之歌、網站則是中國新聞網站的英文版,不過GVO的使用者來自英美的比例遠高於中國,或許GVO是英美了解中國新聞的一個平台也說不定;OhmyNews網站的檢索詞是韓國女星自殺的相關消息,也造訪網站則是其他媒體網站,看起來在南韓關懷公民新聞網站者,也同樣對主流媒體報導有關注;而NowPublic的使用者則同樣關心經濟政策措施(stimulus package 2009)和經濟相關網站。

使用者分佈、成立時間和審核制度

使用者的分佈來看,Peopo的使用者大多在台灣,而OhmyNews則是南韓,比較出乎意料的是加拿大成立的NowPublic在美國的使用者最大量,遠超過GVO;再從成立時間來看,2000年就成立的OhmyNews是四個網站中最資深的一個,再來則是2004年的NowPublic、2005年的GVO和2007的Peopo,這個成立時間似乎也反映了剛剛的流量排序,成立時間越長,瀏覽者越多。
新聞的審核制度來看,除了Peopo是無審核制(只有檢舉制度)外,其他三個網站都是有編輯的存在,來篩選過濾新聞文章,共通點是編輯的數量遠小於公民記者,也就是說,真正的新聞產製和決定新聞性的權力還是掌握在公民記者上,即使有審核制度,還是不失公民新聞的真正意義。

結論

雖說綜合分析不作優劣之比較,但從流量、使用者分佈等層面的分析看來,倒是給了國內Peopo一個啟示,Peopo的成立時間較晚,且僅有一種語言版本,因此瀏覽數量較少,未來Peopo在推廣上除了宣傳,也可以試著開發其他語言版本,吸引其他不同語系國家的目光,如此一來,也能促使台灣站上國際舞台。

在之前的介紹中,就可以看出四個公民新聞網站各有特色,不論是致力透明化的Peopo有20種語言和各種特別計畫的GVO改變了消費文化的OhmyNews突破傳統新聞格式和擁有最多公民記者的NowPublic,各個公民新聞網站在網路上的經營發展各有不同,但其中也有相同的部分,也就是我一開始希望關注的焦點-善用資訊科技,最基本的運用在公民記者的教育訓練上,透過blog分享、影音教學來教授公民新聞撰寫技巧,在新聞內容的產製上,使用多媒體的呈現方式更是不在話下,還能結合google map標示新聞事件,也可以說資訊科技原來就是助長公民新聞發展的跳板之一,因此在未來隨著資訊科技進步,公民新聞蓬勃發展則指日可待。

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

擁有來自最多國家的公民記者-NowPublic

NowPublic來自加拿大溫哥華,從2004年成立至今,目前總共有超過十萬名公民記者,來自140個以上的國家,今年NowPublic還被艾美獎(Emmy)提名,致力往參與性新聞和最大的新聞內容提供者發展。

在瀏覽過NowPublic後,發現它和其他公民新聞網站並無不同,有分類、標籤等方便檢索功能,也可以留言參與討論,有文字、影音和照片等豐富內容,不過從一些資料看來,NowPublic的不同點大概在於新聞的產製門檻較低,因此也產生了較大量的公民記者,進而提供更多新聞事件的照片,另外和美聯社結盟,也開啟了NowPublic的另一條路。

公民新聞的產製門檻低
NowPublic的基本概念是「crowdsourcing」,強調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公民提供內容,然而它並不像其他公民新聞網站,必須要有文字撰寫新聞,NowPublic也接受只有照片、影像的內容作為一則新聞,正因此種較低的門檻,它的公民記者數量才會如此龐大。

提供重要新聞事件照片
Mr.6提到NowPublic的CEO-GigaOm在專訪中表示,阿曼的暴風現場實照、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屠殺事件、美國機場沒收嬰兒奶瓶、加拿大油管破裂事件,曾在主流媒體看到的新聞題目、照片、影片,都不是被一般記者拍到,而是由NowPublic的公民記者提供的。

2007年和美聯社結盟
2007年美聯社繼路透社和you-witness-news的新聞結盟,也宣布和公民新聞網站合作,就像一些較大的主流媒體CNN、BBC、MSNBC和Gannet,美聯社也會透過結盟開始蒐集公民新聞和突發事件,結盟一事在當時也受到不少關注,知名部落格龜趣來嘻Mr.6都曾撰文討論過。

即使在台灣提到公民新聞網站時,很少有人會先想到NowPublic,但在蒐集資料時,發現其實台灣有透過Flickr的照片分享而認識NowPublic(註);在國外NowPublic因為和美聯社結盟,也成為主流媒體的新聞內容提供者之一。對於經營公民新聞網站的方式,NowPublic和前幾個介紹過的網站都不太相同,就拿商業廣告得有無來看,NowPublic就表示有廣告獲益,但一般公民新聞網站則是避免商業廣告進駐。

註:NowPublic會在Flickr上網羅使用者分享的照片,詢問Flickr使用者是否願意將照片分享到NowPublic網站上。


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

OhmyNews改變了什麼?

礙於語言的問題,無法透過操作OhmyNews的網站來了解它的內容制度,不過在網路上蒐集到的文章頗豐,且大部分都肯定OhmyNews落實公民新聞,從創辦人吳連鎬的言論中就可發現,OhmyNews的理念清晰,且完全不同於主流媒體:

「我們不認為客觀報導有什麼好驕傲的。如果一篇包含了事實與觀點的文章寫得好,會更棒。」


OhmyNews簡介
OhmyNews(如下圖:網站首頁)在2000年成立於南韓,創辦人希望透過網路報的方式,結合資訊科技來對抗令人不滿的主流媒體組織。OhmyNews共有35位編輯、兩萬多位公民記者(和台灣Peopo制度一樣,要通過真實身分認證,也有教導如何發稿的文章),編輯會將收到的新聞篩選貼到OhmyNews網站上,另外還有內建的回饋和評等制度,讓好的新聞排名較前。公民記者的新聞被採用後會收到酬賞,酬賞也因會新聞價值不同有所不同,酬賞來自廣告和讀者的捐贈,網站上有小費箱的制度,讀者可以透過「給小費」模式,把錢捐給喜歡的新聞報導的作者。



OhmyNews目前推廣至英日兩國,但發展不像南韓順利,而在南韓除了網站,還有印刷成平面週刊、適合手機閱讀的版本、Ohmy TV和blog,鼓勵公民記者使用各種資訊科技、任何呈現方式(寫新聞、畫漫畫、拍短片及相片、經營部落格)表達意見,如創辦人所說:希望能將讀者的聲音從平面報紙中的讀者意見欄中解放出來。

資訊科技幫OhmyNews改變了什麼?
如同創辦人所言,OhmyNews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媒體,落實了全民發聲,而實踐的關鍵點在於使用資訊科技,透過網路、手機和相機設備,讓公民新聞網出現、改變新聞產製和消費文化。

  • 公民新聞網站出現

  • 最顯而易見的是透過網路科技促使OhmyNews發跡,並認為「網路是實踐公民新聞的最好場所」,而每天百萬人次的點閱率也肯定了平台的作為,超越時空、便利的特性已和傳統媒體有所區隔,然而又較主流的電子媒體更擅於使用網路科技-採用回饋、評等的機制。


  • 新聞產製

  • 另外資訊科技也降低了報導的門檻,OhmyNews鼓勵公民記者運用各種資訊科技來報導新聞,其中很有名的例子是用手機記錄新聞現場,因此取得現場畫面的速度比傳統媒體來得快,另外使用影音或圖片的報導方式,也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文字敘述方式,除了格式外,OhmyNews強調不設限新聞文體,不提倡傳統新聞寫法,創辦人認為,即使是簡訊的內容也能被當作新聞,雖然這後來被認為是文體不統一的一大缺點,但OhmyNews已經突破傳統新聞的產製。


  • 消費文化

  • OhmyNews的讀者給小費的模式改變了新聞的消費文化,傳統媒體的價格和量是被規定好的,讀者只能付費買所有的報導,然而OhmyNews運用資訊科技打破傳統消費,結合線上信用卡、手機扣款功能,讓讀者的付費機制更靈活。



    參考資料來源:

    http://globalmedia.wikia.com/wiki/Ohmynews
    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node/41281
    http://www.bigsound.org/portnoy/weblog/003986.html
    http://www.bigsound.org/portnoy/weblog/003300.html
   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charlesc/article.php?pbgid=3&entryid=81

    延伸閱讀:

    亞洲公民新聞網站的發展整理http://liquorice.pixnet.net/blog/post/15832797